1、比丘亦尔,受人供养,趣自除恼;无得多求,坏其善心。譬如智者,筹量牛力,所堪多少,不令过分,以竭其力。
2、出家行道,无欲之人,而怀嗔恚,甚不可也。譬如清冷云中,霹雳起火,非所应也。
3、当知多欲之人,多求利故,苦恼亦多。少欲之人,无求无欲,则无此患。
4、佛说苦谛实苦,不可令乐。集真是因,更无异因。苦若灭者,即是因灭,因灭故果灭。灭苦之道,实是真道,更无余道。
5、譬如惜水之家,善治堤塘。行者亦尔,为智慧水故,善修禅定,令不漏失,是名为定。
6、譬如小水长流,则能穿石。若行者之心,数数懈废,譬如钻火,未热而息;虽欲得火,火难可得。是名精进。
7、譬如有人,手执蜜器,动转轻躁,但观于蜜,不见深坑。
8、汝等比丘,若摄心者,心则在定。心在定故,能知世间,生灭法相。
9、若念力坚强,虽入五欲贼中,不为所害。譬如著铠入阵,则无所畏,是名不忘念。
10、若有不忘念者,诸烦恼贼,则不能入。是故汝等,常当摄念在心。
11、少欲之人,则无谄曲以求人意,亦复不为诸根所牵。行少欲者,心则坦然,无所忧畏;触事有余,常无不足。有少欲者,则有涅槃,是名少欲。
12、是故当知,世皆无常,会必有离,勿怀忧恼,世相如是。当勤精进,早求解脱;以智慧明,灭诸痴暗。
13、是故汝等,宜当端心,以质直为本。
14、是故智者,制而不随;持之如贼,不令纵逸。假令纵之,皆亦不久见其磨灭。
15、我今得灭,如除恶病;此是应舍之身,罪恶之物。假名为身,没在老病生死大海。
16、我如良医,知病说药,服与不服,非医咎也。又如善导,导人善道,闻之不行,非导过也。
17、无以睡眠因缘,令一生空过,无所得也。
18、心之可畏,甚于毒蛇、恶兽、怨贼;大火越逸,未足喻也。
19、一切世间,动不动法,皆是败坏、不安之相。
20、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
21、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心山育明德,流薰万里延。哀鸾孤桐上,清音彻九天。
22、有愧之人,则有善法;若无愧者,与诸禽兽,无相异也。
23、知足之人,虽卧地上,犹为安乐;不知足者,虽处天堂,亦不称意。不知足者,虽富而贫;知足之人,虽贫而富。不知足者,常为五欲所牵,为知足者之所怜悯,是名知足。
24、纵此心者,丧人善事。制之一处,无事不办。是故比丘,当勤精进,折伏汝心。
1、比丘亦尔,受人供养,趣自除恼;无得多求,坏其善心。譬如智者,筹量牛力,所堪多少,不令过分,以竭其力。
2、出家行道,无欲之人,而怀嗔恚,甚不可也。譬如清冷云中,霹雳起火,非所应也。
3、当知多欲之人,多求利故,苦恼亦多。少欲之人,无求无欲,则无此患。
4、佛说苦谛实苦,不可令乐。集真是因,更无异因。苦若灭者,即是因灭,因灭故果灭。灭苦之道,实是真道,更无余道。
5、譬如惜水之家,善治堤塘。行者亦尔,为智慧水故,善修禅定,令不漏失,是名为定。
6、譬如小水长流,则能穿石。若行者之心,数数懈废,譬如钻火,未热而息;虽欲得火,火难可得。是名精进。
7、譬如有人,手执蜜器,动转轻躁,但观于蜜,不见深坑。
8、汝等比丘,若摄心者,心则在定。心在定故,能知世间,生灭法相。
9、若念力坚强,虽入五欲贼中,不为所害。譬如著铠入阵,则无所畏,是名不忘念。
10、若有不忘念者,诸烦恼贼,则不能入。是故汝等,常当摄念在心。
11、少欲之人,则无谄曲以求人意,亦复不为诸根所牵。行少欲者,心则坦然,无所忧畏;触事有余,常无不足。有少欲者,则有涅槃,是名少欲。
12、是故当知,世皆无常,会必有离,勿怀忧恼,世相如是。当勤精进,早求解脱;以智慧明,灭诸痴暗。
13、是故汝等,宜当端心,以质直为本。
14、是故智者,制而不随;持之如贼,不令纵逸。假令纵之,皆亦不久见其磨灭。
15、我今得灭,如除恶病;此是应舍之身,罪恶之物。假名为身,没在老病生死大海。
16、我如良医,知病说药,服与不服,非医咎也。又如善导,导人善道,闻之不行,非导过也。
17、无以睡眠因缘,令一生空过,无所得也。
18、心之可畏,甚于毒蛇、恶兽、怨贼;大火越逸,未足喻也。
19、一切世间,动不动法,皆是败坏、不安之相。
20、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
21、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心山育明德,流薰万里延。哀鸾孤桐上,清音彻九天。
22、有愧之人,则有善法;若无愧者,与诸禽兽,无相异也。
23、知足之人,虽卧地上,犹为安乐;不知足者,虽处天堂,亦不称意。不知足者,虽富而贫;知足之人,虽贫而富。不知足者,常为五欲所牵,为知足者之所怜悯,是名知足。
24、纵此心者,丧人善事。制之一处,无事不办。是故比丘,当勤精进,折伏汝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