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诚,天命。中,天性。仁,天心。理性以立命,惟仁者能之。
2、非性无物,非气无形。性,其气之本乎!
3、夫理,天命也,义,人心也。惟天命至微,惟人心好动。微则难知,动则易乱。欲着其微,欲静其动,则莫过乎学。
4、君子以道德轻重人,小人以势轻重。
5、立志以定其本,居正以持其志。
6、人尽其心,则可与言仁矣,心穷其理,则可与言性矣,性存其诚,则可与言命矣。
7、人虽备天道,必学然后识,习然后能,能然后用,用无不利,唯乐天者能之。
8、人通于道,不死于事者,可以语尽心之道矣。
9、上得天心,中得圣贤心,下得兆民心,夫是之谓一心,心一而天下一矣。
10、事物属于性,君子不谓之性也,必有心焉,而后能治。裁制属诸心,君子不谓之心也,必有性焉,然后能存。
11、探视听言动无息之本,可以知性,察视听言动不怠之际,可以会情。视听言动,道义明着,孰知其为此心?视听言动,物欲引取,孰知其为人欲?是故诚成天下之性,性立天下之有,情效天下之动,心妙性情之德。
12、天下莫大于心,患在不能推之尔。莫久于性,患在不能顺之尔。莫成于命,患在不能信之尔。不能推,故人物内外不能一也。不能顺,故死生昼夜不能通也。不能信,故富贵贫贱不能安也。
13、万物生于天,万事宰于心。性,天命也。命,人心也。而气经纬乎其间,万变着见而不可掩。莫或使之,非鬼神而何?
14、未能无欲,欲不行焉之谓大勇,未能无惑,惑不苟解之谓大智。物不苟应,务尽其心之谓大仁。人而不仁,则道义息。
15、行谨则能坚其志,言谨则能崇其德。
16、性定,则心宰。心宰,则物随。
17、以反求诸己为要法,以言人不善为至戒。
18、以理义服天下易,以威力服天下难,理义本诸身,威力假诸人者也。本诸身者有性,假诸人者有命。性可必而命不可必,性存则命立,而权度纵释在我矣。是故善为国者,尊吾性而已。
19、阴阳升降有道,刚柔屈伸有理,仁义进退有法。知道者可与论政,知理者可与谋事,知法者可与取人。知道者理得,知理者法得,是以君子贵知道也。
20、有德而富贵者,乘富贵之势以利物;无德而富贵者,乘富贵之势以残身。
21、有其德,无其位,君子安之。有其位,无其功,君子耻之。君子之游世也以德,故不患乎无位;小人之游世也以利势,故患得患失,无所不为。
22、知几,则物不能累而祸不能侵。不累于物,其知几乎!
23、知之、则适理义之周道也。不然,则为溺心志之大穽矣。
24、至亲至切者,其仁之义也欤,至通至达者,其义之理也欤!人备万物,贤者能体万物,故万物为我用。物不备我,故物不能体我。应不为万物役而反为万物役者,其不智孰甚焉!
25、中者,道之体;和者,道之用。中和变化,万物各正性命而纯备者,人也,性之极也。故观万物之流形,其性则异;察万物之本性,其源则一。
1、诚,天命。中,天性。仁,天心。理性以立命,惟仁者能之。
2、非性无物,非气无形。性,其气之本乎!
3、夫理,天命也,义,人心也。惟天命至微,惟人心好动。微则难知,动则易乱。欲着其微,欲静其动,则莫过乎学。
4、君子以道德轻重人,小人以势轻重。
5、立志以定其本,居正以持其志。
6、人尽其心,则可与言仁矣,心穷其理,则可与言性矣,性存其诚,则可与言命矣。
7、人虽备天道,必学然后识,习然后能,能然后用,用无不利,唯乐天者能之。
8、人通于道,不死于事者,可以语尽心之道矣。
9、上得天心,中得圣贤心,下得兆民心,夫是之谓一心,心一而天下一矣。
10、事物属于性,君子不谓之性也,必有心焉,而后能治。裁制属诸心,君子不谓之心也,必有性焉,然后能存。
11、探视听言动无息之本,可以知性,察视听言动不怠之际,可以会情。视听言动,道义明着,孰知其为此心?视听言动,物欲引取,孰知其为人欲?是故诚成天下之性,性立天下之有,情效天下之动,心妙性情之德。
12、天下莫大于心,患在不能推之尔。莫久于性,患在不能顺之尔。莫成于命,患在不能信之尔。不能推,故人物内外不能一也。不能顺,故死生昼夜不能通也。不能信,故富贵贫贱不能安也。
13、万物生于天,万事宰于心。性,天命也。命,人心也。而气经纬乎其间,万变着见而不可掩。莫或使之,非鬼神而何?
14、未能无欲,欲不行焉之谓大勇,未能无惑,惑不苟解之谓大智。物不苟应,务尽其心之谓大仁。人而不仁,则道义息。
15、行谨则能坚其志,言谨则能崇其德。
16、性定,则心宰。心宰,则物随。
17、以反求诸己为要法,以言人不善为至戒。
18、以理义服天下易,以威力服天下难,理义本诸身,威力假诸人者也。本诸身者有性,假诸人者有命。性可必而命不可必,性存则命立,而权度纵释在我矣。是故善为国者,尊吾性而已。
19、阴阳升降有道,刚柔屈伸有理,仁义进退有法。知道者可与论政,知理者可与谋事,知法者可与取人。知道者理得,知理者法得,是以君子贵知道也。
20、有德而富贵者,乘富贵之势以利物;无德而富贵者,乘富贵之势以残身。
21、有其德,无其位,君子安之。有其位,无其功,君子耻之。君子之游世也以德,故不患乎无位;小人之游世也以利势,故患得患失,无所不为。
22、知几,则物不能累而祸不能侵。不累于物,其知几乎!
23、知之、则适理义之周道也。不然,则为溺心志之大穽矣。
24、至亲至切者,其仁之义也欤,至通至达者,其义之理也欤!人备万物,贤者能体万物,故万物为我用。物不备我,故物不能体我。应不为万物役而反为万物役者,其不智孰甚焉!
25、中者,道之体;和者,道之用。中和变化,万物各正性命而纯备者,人也,性之极也。故观万物之流形,其性则异;察万物之本性,其源则一。